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正文

求异思维: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哪去了?

秋水含笑 2014-08-26 19:13
博客正文 求异思维: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哪去了?

原创于: 2014-08-25 14:11:51

标签:

求异思维: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哪去了?

许多事情就是熟视无睹。“创新”被一些企业、学校等列为“精神”,在墙上贴了快20年了,但“创新精神”在哪里呢?

高校“恢复高考”37年,培养了多少“创新人才”?

企业改革开放37年,“创新”了多少科技产品?满街的小汽车,有多少是“中国自主创新”?约5亿的移动电话,有多少是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

是的,中国是全世界培养“博士”最多的国家,从数量与比例上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但看看中国那一批“官员”,甚至不用去认真听课,认真撰写博士论文就可以戴上“博士帽”来看,就知道中国的“博士”学位有多高知识“含金量”。

中国是全世界“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可以不客气的说,至少有80%的论文属于东拼西抄,人云亦云,弄虚作假,为拿“学位”或“职称”而花钱“买的版面”,真正的“学术垃圾”。

还有,国家科技界的院士,科学院的工程院士,竟然也有花钱运作来的,靠“学问造假”上位的。

“劣币驱除良币”。当弄虚作假而当了院士、博士、“学术带头人”,还有多少人会沉下心来“踏踏实实作学问,认认真真搞创新”呢。

最近,当大家热衷于讨论“2014年是国企改革年”时,人们为什么不问一问:20多年来,作为掌握国家主要资源的113家央企,有多少“创新成果”呢?

中国人天生缺少“创新能力”吗?

“四大发明”让世界赞叹。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至今为国外人士钦佩与学习的经典。

而《红楼梦》与《聊斋志异》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

但是,中国毕竟没有培养出牛顿、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为什么?

首先,是儒家文化“重书本、轻实践”、“重官场、轻实业”的传统扼夺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将优秀人才都引向“读书做官,科举入仕”之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仍然是中国人的精神情结。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重官员,轻科技”。在中国现在,即使在最大的央企里干,如果“不做官”,那搞科技一辈子也不会有高收入、大出息。在高校,如果不是行政相当级别,你连“科研经费,科研项目”都拿不到手!

当涉及企业高职人员退休金时,有政府人士这样解释:许多高职人员也是企业高管,收入已经很高,所以不可以再增加退休金了。可是那些一辈子搞工程技术而又没有成为高管的人呢?这是多么荒唐,多么严重打击企业搞技术人才的讲话!

第三、高考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

现在,各地的高考状元,高分者都奔着“经济”与“管理”专业去了。其实,即使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这些国家一流的经济学专业、管理学专业,在世界上的水平也是落后的。不少人企图拿个什么“经济学诺贝尔奖”,只要看看文献就知道,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学、管理学有多么大的差距。中国的股票分析师,只可以说是小儿科,在那里忽悠不懂股票理论的股民一个楞一个横的——请问,跟着“股评师”炒股的,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赚钱”了?

其他学科,也是严重落后。大学扩招,学术水平下降,教材陈旧,教员知识老化,不学无术也充斥高校讲台,真正的高等教育的“假、冒、伪、劣”。

没有高水平的创新的教育,能轻易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吗?

第四、利益导向的现行体制,在将人才误导。

解放后,中国还培养过陈景润这样的世界级数学家,现在还会培养出吗?陈景润尽管不为许多人所理解,但有经济学家王亚南的赏识,还有数学界老前辈的爱护。陈景润生活的年代,最起码还可以得一间独住的房间,每月近80元的工资,仍然相当于两名工人的收入!而现在的毕业生,

银行财经
求异思维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哪去了?
为了一套住房,几乎不吃不喝,也要20年时间,他们哪里还能静下心来搞“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学术创新”?只好放弃对科技的学术追求,奔向“高收入”的行业。

美国的“终身教授”月薪六千美元,收入不算太高,但是可以专心致志搞科研、搞技术,中国可以吗?依目前中国之状态,如果有这种待遇,恐怕又会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家伙可以上位了。

第五、高校对研究生人才选拔方面的失策。

当年杨乐、张广厚在北大本科毕业时,是由侯教授直接点名作为研究生。根本不需要“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一名同为北大数学毕业的女学生认为侯教授“偏向、重男轻女”,平时考试自己门门分数都95分以上,比杨乐、张广厚分数还高。侯教授说:“我现在不回答你,20年以后再回答你。”20年以后,这名女学生在文汇报上写了文章,称赞侯教授的伯乐眼光。

而当今:又有多少研究生是靠走关系而被留校,被推荐,又有多少是靠“会考试”而被录选?

第六、当领导不一定是某门专业的专家,但一定要有“战略头脑”,不可以“不懂装懂”,“急功近利”。

二战期间的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十万科技工程人员中,还专门配备了哲学家与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是为了核算成本,哲学家则是为了“打开思路”,这就叫“战略头脑”。

美国国防部专门配备了数学家,而且并不分配具体任务,目的,就是让这些人搞“创新”。

我们会这么做吗?

我们的企业会这么做吗?

高校给讲师、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的压力,促成了一些教职人员的“走捷径”与“粗制滥造”。其实,一篇优异的经典型论文,例如1915年爱因斯坦三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那是多少万篇其他论文也不可替代的!经典的东西的产生不仅需要“天资”,更需要长期的“专心致志”的投入——如今的领导有多少有这个耐心呢?

第七、高考制度的缺陷,抑制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高考制度,一个,应该实行“高校自主招生”。 尤其是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这样的顶尖级学校,就应该完全由学校自主招生。

另一个是“文理分开”的作法 ,是苏联强调具体专业分工的产物。实践已经证明,由于“文理分科”,制造了中国人才的知识结构严重的不合理,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

第八、“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应该并行不悖。

“史无前例”的年代,辽宁省的革委会副主任毛远新借朝阳农学院说事儿,一个叫“王大学”的学员,于是发挥“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此话,好像今天没人重提了。

其实,此大谬也!大学,就不应该是“大家都来学”。所以,扩招727万,也就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劣币驱逐良币”了。

首先,要废除“官本位”,要实行“能力本位”。“蓝领”收入不仅可以高于“白领”,还可以依据“贡献”大大高于“白领”。

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的约三千所高校,就应该分别“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界限:即一部分人进入科学、技术、艺术的“象牙塔”,另外多部分人进入“广大就业岗位”。“基础研究”与“应用教育”应该严格分开。

第九、对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保护不力,也阻碍了中国人的创新。可以说,“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专利”则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例如美国的“可口可乐”为什么畅销全球?因为“品牌效应”,而“品牌”就是专利的一种。中国大陆对技术盗版、文章抄袭等等的管束力度不足以将“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推到“生命攸关”的地步。西方人为了“维护产权”,不惜花大成本,因为这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反映呵。

作者:孙青松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于大连

蓝蓝的玥亮的博客 的更多博文

所属类别: | 所属自分类: 我的文章 | 评论数 (7)| 阅读数 (628) | 分享数 (0) | 转载数 (0)

用户昵称为: 游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