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正文

专家谈云南地震和昆山爆炸:应建立干部应急响应规范

yanyan 2014-08-26 18:03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游志斌

人民网北京8月5日电 今天下午,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以“从昭通地震和昆山疑似粉尘爆炸谈如何通过应急机制建设减灾减害”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游志斌指出,针对一些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建立政府和领导干部应急响应的规范。政府开展应急响应工作,要有规范化的流程,不能仅仅依靠领导批示开展工作。

游志斌认为,近日接连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和昆山爆炸事故表明,中国在政府应急工作体系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首要问题便是要建立对于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评估和调查制度,真正查找出重特大突发事件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性和代表性问题,纳入到政府的决策过程当中。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评估制度,还可以开展第三方评估、专门性的评估,查找在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第二是要建立针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初期政府和领导干部应急响应的规范。也就是说,在初期的响应时间内,比如,四分钟、四小时、十二小时内,政府应该如何开展应急响应工作,建立规范化的流程,不单仅仅依靠领导的批示开展工作,而应该是制度化的响应机制,比如说是点对点的方式,在巨灾的情况下自动启动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援的效率,节约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

第三,应该把减灾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战略,纳入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过程当中。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城镇防灾体系的建设要把发展与减灾工作整体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

第四是抓紧建立各级政府的应急基金制度。比如,在一些多灾贫困的区域按一定比例建立应急财政资金,加强城镇的日常减灾工作,特别是开展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减灾工作,而不是单纯在发生灾害后大量投入资金,这样的事后补救工作往往容易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第五是建立科学的应急响应制度。现在现有的响应制度主要是依靠人员的伤亡情况、财产的损失情况等指标来确定响应的层级,这样实际上在灾害发生的过程当中,在短时间内,难以对人员伤亡情况和财产做出准确的统计,今后可以考虑建立根据震级、区域、气象条件等要素的响应制度,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的效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