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坚守与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提出及其采编实践,强调以民为本,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重时政新闻、轻社会新闻的弊端,被学界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民生新闻一度在全国电视界风起云涌,也几乎毫不例外地成为各地的收视地标。经过十多年的演变,特别是在“打开电视看视频,打开视频看电视”(《新周刊》语)的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民生新闻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容困境、题材困境、话语困境、收视困境、发展困境。从市场上看,近年来城市台收视份额明显下滑,在卫视雄劲增长的比照下,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从受众角度看,观众对民生新闻的故事消费和话题制造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收视疲劳;从社会角度看,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宠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舆论议程设置权力,电视“老大”的地位岌岌可危。
电视民生新闻的引领者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前身《南京零距离》)积极探索新路径,整合新资源,顺势而为,以全媒体拓展新天地,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一、走出去——跨界合作,多屏传播
“报纸会死,电视会死”,已经是不少人的担忧。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纸会死,但报不会死;电视机会死,但视频内容不会死。”一语道破真谛,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新闻,需要内容,只不过载体会发生变化,传播方式会更多元,受众的兴趣点也会转移。更多样的新闻内容会以更多样的途径传播,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得并选择新闻内容。社会也更需要能够提供更多优质内容的机构,内容提供机构也需要“走出去”,占领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传播平台,将内容推送到各个角落,抢占全媒体制高点来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1.与广播协作
在运作实践中,《零距离》一直十分重视多个媒体平台的内容传播。几年前,《零距离》与FM93.7江苏新闻广播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该频率中全天滚动播出《零距离》采制的各类民生新闻,并在晚间同步直播《零距离》节目。现代都市的电视晚间新闻播出时间,不少人还开着车在回家的路上,而此时打开车载收音机,收听FM93.7江苏新闻广播,收听《零距离》新闻,成了南京和江苏其他城市不少市民的一种习惯。
《零距离》只在晚间播出,江苏新闻广播全天24小时播出,两者的合作,弥补了《零距离》不能全天播出的缺憾。《零距离》头一天晚上播出一条观众求助类的互动性新闻,第二天白天江苏新闻广播继续滚动播出,巨灾险为什么“难产”? 或为巨灾险顶层设计缺失
一些愿意伸出援手、参与互动的观众听众打电话给《零距离》和江苏新闻广播的共同新闻热线,事件进展很快在江苏新闻广播中播出。此时,电视同步采制,到了第二天晚上的《零距离》,展开一条完整的新闻追踪报道,让重要新闻始终处于“在路上”的状态,使《零距离》借助广播联动,实现了新闻的全天滚动播出。
2.网络传播与推广
《零距离》在自设网站和BBS上与观众互动的基础上,现又及时开设微博、微信账号,将《零距离》内容在这些大众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先前的传播只是将电视内容照搬上网,做一些链接,现在的传播方式则更加符合网络特点,为网络量身定做。在事件发生时及时网络报料;事件进展及时跟踪披露、网络调查;详细视频制作完成后提醒观众收看晚间电视节目;第二天还有反馈和持续讨论。同一新闻内容,根据不同载体的传播要求,做精确的打磨、精准的传播,达到最佳效果。
《零距离》栏目有几十位记者,栏目要求大家认真研究多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如文风、标题、角度,提高全媒体平台新闻发布的“命中率”。目前,他们中绝大多数具备全媒体发布新闻的技能,到了现场,听说
在电视采访的同时,就能开始网络新闻发布、电台连线直播。他们的辛勤工作,进一步提升了《零距离》的影响力。《零距离》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网络影响力十大媒体之一,《零距离》新浪微博也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微博之一。3.手机、移动电视等多屏传播
除了电视屏,人们能够看视频的屏幕越来越多,手机屏、移动电视屏、户外大屏等等。江苏广电总台十分重视多屏业务的拓展,《零距离》获得了总台的全力支持。除了网络直播、点播外,《零距离》第一批实现在“无线江苏”等手机终端的传播,在江苏广电总台控股的地铁、公交电视屏的传播,在南京等城市重要户外大屏的传播。
2013年,江苏广电总台进一步强化新媒体战略,推出“乐享电视”、“荔枝新闻”等App客户端。手机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零距离》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新平台,做新平台的内容提供者。栏目几十位全媒体记者,采访新闻第一时间用手机给客户端编辑部发稿,《零距离》总主持人大林在“荔枝新闻”客户端开辟专门频道“大林评论”,进一步拓展节目影响力。
开放办节目,合作办节目。在采编实践中,《零距离》与平面媒体、各类都市报的合作也有很多,在南京的报媒中,经常有“据《零距离》”、“综合《零距离》等报道”的表述,多种平台的传播提升了栏目影响力。
二、请进来——利用全媒体平台
1.将全媒体平台发展成栏目与观众互动的平台
如今,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意见最为常用和便捷的工具。《零距离》节目开播之初,采用电话调查的形式,对一些观众普遍关注的、有讨论空间的新闻事件进行民意调查。这一调查形式沿用至今。电话调查存在只有数字、难以收集民情民意的缺憾,而微博、微信的兴起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它能发起投票,收集网友评论,报料新闻事件,为节目提供更加丰富、生活化和贴近性的观点。现在,《零距离》经常将微博、微信征集到的图片、视频、观众反馈、评论用在节目中,吸引了不少观众热情参与。
2.将全媒体平台当作节目创新的重要依据
有了全媒体平台,《零距离》能从全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中,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做出更科学的分析与安排。在节目播出前的网络预告中,网友反馈多的、评论多的,成为节目晚间重点报道的内容,网友的评论,有的可以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
在广播、网络中随时直播事件进展,新闻的来龙去脉浮出水面,使得《零距离》晚间播出的节目更有权威性,更完整,也更具公信力。特别是江苏广电总台“乐享电视”等手机客户端的进一步成熟,一边看电视,一边用手机软件互动等新节目样式层出不穷,充满想象空间。
从文化角度看,民生新闻作为对传统时政新闻的革新,诞生之初不排除有趋俗趋低的基因。学者时统宇曾一度称之为“四鸡”: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全媒体平台的充分运用,改变了《零距离》原先的播报形式,创新了节目样式。在各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互动,成为《零距离》节目中的新元素,在充分联系广大受众后,《零距离》节目内容也越来越富有社会正能量,避免了被社会不良情绪、低俗需求左右。
三、守得住——核心竞争力
1.独特的主持人评说
人们关注媒体“说什么”,进而关注“怎么说”。媒介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一定会关注“谁在说”。一个富有魅力的主持人,永远是电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从孟非到大林,《零距离》一直精挑细选特别的主持人,不要求出色的外貎,但一定要有出色的思想,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而这取决于主持人丰富的阅历,不断的思考与学习。孟非、大林都有长期的新闻工作经验和评论写作经历,熟悉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他们以独特的姿态成就了独特的语言方式,成为节目的符号。
2.独家的新闻调查
《零距离》栏目参照国外流行的新闻分类样式,设置了突发事件现场报道、新闻资讯权威发布、新闻调查深度报道三个板块,前两者是各家媒体的“通货”,也是在各种新媒体平台最容易获取的内容。深度的新闻调查,必须依赖专业的新闻记者团队,排除各种干扰阻力,利用各种资源手段来获取。
《零距离》将这支有经验的电视记者队伍视作核心资源。他们在新闻现场的准确把握及深入发掘,对新闻信息丰富权威的解读、链接,成就了《零距离》的新闻品牌。当前市民拍客越来越多,他们在新闻现场发出的图片、声音,往往比专业记者更快更及时,也有不少媒体争相引用。不过,普通网友快捷发布的新闻事件,受众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道然后又会怎么样。这些都需要专业记者的扎实采访、组织编辑,对电视来说,还需要专业的视频拍摄制作、剪辑包装能力。
3.独到的议程设置
当下很多传统媒体跟着网络、微博跑,网上什么热就报道什么,受众从中只能获取二手内容。《零距离》十分注重作为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建设,做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做媒体圈的先锋队,正确引导舆论,传达权威准确的声音。
设置本土的媒体议程,需要强大的新闻发现、挖掘、整合能力,与本土观众有紧密联系,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互动。此外,栏目还要有意识地领跑,重大新闻要率先发声,媒体立场权威公正,新闻事件报道有头有尾。
未来的电视演播室越来越像全媒体信息的调度场;观众也不再是被动收看,而将成为充分参与节目并左右节目内容的“参众”;全媒体的互动内容,也越来越多成为节目的信息源。民生新闻栏目需与时俱进,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大胆改革创新,才能在媒体发展中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