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正文

外媒中文网在中国社交媒体中的传播

黄凯华 2014-08-26 10:16

【摘要】外国媒体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开办中文网站、内容本土化和在社交媒体建立账号等。本文首先透过文化亲缘性的视角,分析了外国媒体开办中文网和内容本土化的策略,其次探讨了传统新闻和社交媒体的关系,最后以《纽约时报》国际生活网在新浪微博的传播为例,分析了外媒中文内容在中国社交媒体的传播路径和范围,期望能为中国媒体应对外媒竞争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媒中文网;文化亲缘性;社交媒体;微博

“中国市场(则)被视为世界传媒业最后的处女地。”[1]为了拓展中国市场,外国媒体一方面采取内容本土化策略,报道中国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和传播渠道的融合,加强受众和媒体的互动,提高受众的黏度,扩大传播范围。[2-4]本文首先透过文化亲缘性的视角,分析了外国媒体开办中文网和内容本土化的策略,然后探讨了传统新闻和社交媒体的关系,其次以《纽约时报》国际生活网在新浪微博的传播为例,分析了外媒中文内容在中国社交媒体的传播路径和范围,期望能为中国媒体应对外媒竞争提供参考。

一、文化亲缘性与外媒中文网

在国际传播中,文化亲缘性限制了一国媒体在另一国受众中的接受,因为受众总是乐于看到与自己文化接近、与自身情境相关的内容和风格。[5]文化亲缘性体现在传统价值、语言、地域、宗教、民族、历史、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其中,语言是文化亲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了国际间的新闻流动。[6]换句话说,受众优先从母语媒体获取信息,只有在母语媒体无法满足信息需求时才会转向外语媒体(在其具备外语能力的前提下)。以中国受众为例,由于中文与英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语言上不具有亲缘性,外国媒体的非中文内容在中国的传播就会大打折扣。

从文化亲缘性的角度分析,我们便不难理解外国媒体为何纷纷创办中文网站。主要的外媒中文网站包括BBC中文网(1999年)、共同网(2001年)、《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02年)、《金融时报》中文网(2006年)、福布斯中文网(2010年)、《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网(2011年)、《纽约时报》中文网(2012年)、《纽约时报》国际生活(2013年)等。

多数外媒中文网采用本土化采编团队,所提供的新闻内容也多与中国读者所在情境相关。以《纽约时报》中文网为例,本文从该网站2013年12月每日阅读最多的文章中选取152篇文章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6.2%的文章是有关中国的报道,13.2%的文章是有关中外关系的报道,9.9%的文章是没有国别限制、具有普遍性的报道,这三类报道的主题都与中国受众有较强的相关性,几乎占到中文网全部内容的60%。其余报道涉及的国家,要么与中国在地理上临近,如泰国、日本、朝鲜、俄罗斯;要么(曾经)具有与中国相似的政治制度,如俄罗斯、乌克兰。

由此可见,主要的外国媒体通过开办中文网站和内容本土化,来降低潜在的文化折扣,争取中国受众的接受。然而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它们采取的策略远不止这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