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正文

解放医疗生产力鼓励多点执业“还医生自由”

多圣 2014-08-26 09:14

北京8月25日 (记者赵敬菡)花小钱,办大事,如何更加高效地实现医改的目标呢?长期从事医疗卫生报道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认为,中国医改应该更加关注防病。而在解放医疗生产力方面,鼓励多点执业“还医生自由”是第一步。

图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

花小钱办大事

中国医改更重要的是防病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比如说美国是一个市场主导型的医疗体制,现在的卫生投入占到GDP的16%-17%,人均卫生投入是七千美元,这个数据相当于中国人均GDP。它的投入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它的绩效并不理想。英国就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英国很多地方是免费医疗,但是这个费并不是政府创造的,而是每一个公民纳税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德国模式与中国最接近,要求企业强制给员工上医疗保险,个人缴纳一部分,社会缴纳一部分。但是,它建立在高就业的模式上。

白剑峰认为,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有利有弊,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医疗制度,既有历史原因,也由国情国力决定。“中国式医改的办法,就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制度。”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所以,要力争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预防的投入是一种最高效的投入。在预防上投入一块钱,可以节约八块钱的费用,甚至节约一百块钱的中末期抢救费用。我们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投入巨大的资金在治疗上,所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预防上。”白剑峰认为,中国式医改更重要不是治病,而是防病。

当前,我们的医生更多的忙于治病,而疏于科普和防病。“这好像在一条河流上,我们不在源头上堵住那些跳河的人,而是在河流的下端去打捞,结果你越打捞越忙。我们医生应该站在上游,让更多人避免掉入河里。” 白剑峰说。

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中医药有着“简便验廉”的优势,而且,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的医疗费用,符合中国国情。

相关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