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煤大数据的商业潜力
以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为标志,刺激了国内一众互联网企业,使得新一轮的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加上政府将“互联网+”的概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毫不夸张的说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互联网“运动”拉开了序幕。
互联网大行其道,在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尝试与互联网进行结合的狂热中,互联网的双刃剑作用开始真正的凸显。其优点与缺点只是一念之差、一体两面。
而在诸多关于互联网有益与有害的争论中,核心是用户数据的收集、处理、使用与保密问题。互联网对于传统实体的致命性打击在于收集、使用用户信息不仅可以突破时空、数量的限制而且从整个信息获取到使用的流程几乎零成本。也就表示网民在网页和手机app留下的一切痕迹都可以作为其背后开发者轻而易举捕获的信息,形成个人数据。其中关于个人隐私一地鸡毛的讨论暂且忽略。最重要的是随着网民网络支付行为日渐频繁,网络支付提供商可以获取大量网民个人财务流水从而评估个人财务状况,虽然线上支付行为并不能代表一个个体全部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互联网与各个生活领域愈加结合紧密,个人网络消费习惯的培养,可以预见到未来的人只会产生更多的网络交易而不会逐渐脱离。
这些涉及个人交易的信息至少能够反映出部分个人信用。“信用”这个词事实上是贯穿整个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但是目前国人似乎尚未培养出普遍的信用意识,这也证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不仅当前大部分民众没有培养出信用意识。一直以来连国家的征信体系建设也不甚健全。所以,信用建设领域将是掌握了庞大用户线上交易信息的互联网大佬们布局的下一环。支付宝已经有芝麻信用打头阵,京东也早就开始了白条、分期付紧跟在后。更不要说还有各种尚未成规模的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
除了BAT三大巨头之外,事实还有很多其他相对低调也取得支付牌照的企业能够在自身用户数据的基础上有所作为。而这些企业其体量不大,但是有可能专攻某一方面的在线支付和收单等业务。比如笔者生活的上海,曾经和支付宝撕过X的付费通(www.shfft.com),专攻上海地区家庭日常水电煤账单缴费业务,其掌握的大量本地用户数据完全可以用来形成一个上海本地家庭信用体系。而这个体系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也能够为其他需要评估用户信用的企业作为参考,打破各自为战但都不全面的局限性,形成全生活领域的居民信用数据库。
可想而知,如果这种全面的信用数据又连成一张大网覆盖每个人生活,无处不在但又了无痕迹,那个时代会变是什么样呢?并不能单纯判断好与坏,但这必然是趋势所在。
田头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