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未来看今天:沐盟董事长吴家富谈历史趋势与企业发展
吴家富身材中等,长期跑步锻炼的习惯让他拥有健硕的体型,即便每天有无数的大小事情要去处理,但仍然保持了矍铄的精神状态和缜密的思维逻辑。当进入他办公室时,他正在办公桌前处理事务,停下手中的任务便立即进入对谈话题,逻辑清晰,有条不紊。
以下为访谈实录。
沐盟董事长吴家富
人工智能时代:竞争?合作?
记:我们注意到“智能+”是沐盟集团最近非常关注的方向,它对于集团、甚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吴: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是真正的人工智能社会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就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论文数量等而言,中美两家处于第一梯队,站在发展的前列。
记:在中国,每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基本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政策优惠和支持,大量资源都涌入这个领域,最终反而拖累了该产业发展,浪费资源、效率下降。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出现了企业扎堆进入的现象,您在投资时是如何辨别一个企业是否是真正拥有竞争力的企业,将它从占政策之利的普通企业中甄选出来的?
吴:从整个智能产业来讲,有三个层面。处在底层的是协议与标准,中间层面是硬件,第三个层面是应用。物联网也是类似,也属于智能的一个领域。我们集团与中关村(000931,诊股)物联网产业联盟有合作关系,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后续会成立一个100亿元规模的基金。这个联盟的王秘书长就经常讲,物联网的逻辑和人工智能的逻辑其实是相通的。
在科技产业方面,中国在与美国比较时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得意忘形,双方各有特点。科技产业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芯片与系统,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底层协议和标准,这个层面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很难去挑战美国。就连这方面做得不错的华为也说,我们与美国在这方面的差距可能有50年左右。因此贸易战并不是理性的选择,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双方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通过科技来提升人类社会的效率,提供更多可能性。中美在科技领域各有擅长的地方,其实真的不用去比较。尤其是像人工智能,它的特点之一就是越用越聪明,先发优势会很明显,不论是谁先打造出一个系统,供给大家使用,使用的人越多,这个系统也就越聪明,进步得越快,效率更高,后来者再想要替代它就非常困难。
应用层面也是各有特色。中美都有很多成功的代表企业,比如中国的BAT,小米,美国的Facebook、Google。虽然现在中国整体还比不上美国,但也是稳稳占据第二的位置。而在其他一些领域,我们甚至处于领先地位,比如无人机。除了大疆以外,一些中大型的无人机厂家也发展迅速,比如四川的傲势无人机,这也是军民融合的经典案例。
内外兼修:发展战略与内部建设的关系
记:就发展建设而言,公司和国家很像。历史上很多辉煌的帝国最后落入衰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外部扩展与内部建设之间的关系。您认为这二者之间应当怎样去平衡?
[page]分页标题[/page]吴: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崩溃,包括中国的治乱循环周期,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信息技术水平低下,信息传输效率低下,所以中间的官僚集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种缺乏数字化管理的情况下,管理者并不清楚基层的情况,基层官员所能做的就是保持政治正确,不出头也不犯错,并不注重管理效率。这也就是古代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崩溃的根本原因,因为一旦规模扩大就无法实现扁平化管理。
所以在公司的管理方面,我们要吸取的教训就是扁平化管理,以及信息和数字的准确性。我们的集团文化里有这样三句话:全球化视野,工程师思维,企业家精神。我们一直强调工程师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做出真正好的产品来。只靠个人三板斧,上限可能很高,但下限也低得可怕,所以一定要实现数字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建设,也就是工程师思维。比如华为在早期,就很重视这种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只是最近以来才更加重视科学家的精神,然后将对人才的管理作为核心。对于华为这么大的公司来说,如何用好人,就是要有高效的系统决策和信息传输。
从外部来讲,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企业成长,其逻辑都是从大而不强到出现巨头,又大又强,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从增量发展到存量竞争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发展的难度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到了存量阶段以后,你所拥有的东西其他人也都有,这种短兵相接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甚至还会面临国际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财团的形式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集团的FBI模式(FBI模式为沐盟集团首创,即金融Finance、商业Business、产业Industry相结合,其核心是以产业投资链式持股来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力——记者注)可以实现协同,进行系统性地对抗,而不是单个企业单打独斗。很多平时名气很大的明星公司最近倒下了,就是因为大而不强,无法实现产业升级。我们金融行业其实也是这样,最近频繁暴雷的P2P,一遇到流动性问题就迅速垮掉,因为它们没有核心发展逻辑。所以我们必须有核心发展逻辑,必须有基于产业升级的商业模型。
周期规律依然重要
记:正如您所说,一个企业发展需要有自己的核心逻辑。这个逻辑是需要根植于整个大时代的,很多人把2018年作为一个拐点来看待,在您看来,2018年以后的时代,它的主题是什么?
吴: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生产效率提升与分配制度之间的不匹配。在现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很多问题还是由政府来主导,而在很多公共政策方面的管理效率其实还可以更高。摩根大通的主席兼CEO杰米·戴蒙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政府的核心关注点应该在税收和公共政策方面。这其实也是特朗普上台后所做的事情。
更具体来说,科技进步肯定意味着更多人失业。美国的华人最近也开始参与竞选,其口号就是要解决失业问题,这就是智能时代带来的影响。所以在长周期下,很多规律还是继续有效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去仔细研究它。紧缩的时代既是危也是机,对于做并购和产业整合的企业来说是最好的时代。在紧缩来临以前,我们与其他企业谈,人家的态度是比较冷漠的,大家都是老板,也都不缺资金。但现在不一样了,没有流动性,只有引入外部资金才能赚钱,甚至才能生存下去。这时候我们以产业资本的身份出现,他们是很欢迎的。
总结一下,短期来讲就是产业整合、科技攻坚,但在长期视角下,还是这些根本的东西,周期依然重要。
以资源整合应对竞争升级
记:如果观察最近的大形势,一带一路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和项目打交道时会有什么不同吗?
吴:一带一路其实就是对外交往,而对外交往我们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了。现在的一带一路就是对我们对外合作的一种整合和概括,它同样也会受产业周期的影响,也必须靠一种更大、更系统的模式来获得优势,进行升级,所以联合是必然的。有的时候单个国家遇到的问题只靠自身是无法解决的,也需要进行联合。很多时候经济效率上不来,其实是和资源的分配不均有关系的,当大家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会将资源重新整合、配置。同时,我们自身也在加大开放力度,这样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就更加强了,这样当全世界都陷入一种相对紧缩的状态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会吸引世界其他地方的资源进入,进行重新配置。[page]分页标题[/page]
历史上每一轮经济繁荣都是由技术推动的。计算机技术革命到现在已经进入了尾声,现有的很多新技术进步很快,但还在突破发展瓶颈,这需要相当的魄力和勇气。所以我认为一带一路有很多机会,毕竟我们是主动开放的一方。而且我们自身资源也很不错,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记:最近《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的是Facebook和Google两大家对于美国广告科技领域的垄断,这使初创公司的生存更加困难,阻碍了相关创新。其实中国目前也有这种趋势,几大巨头在很多行业内都在瓜分市场。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今后沐盟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天花板,您认为解决办法是什么?
吴:垄断仍然是竞争的一个阶段和一种状态,它并不一定是终点,也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对于一个成熟的行业来说,如果所有公司都涌向一个方向进行恶性竞争,这实际上会导致资源浪费。而垄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所以我们也看到最近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还是追求市场经济、鼓励创新的,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那么你还是有机会去挑战现有的垄断业态的。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人拥有绝对的掌控能力。如果按照我们的FBI模式来讲,这其实就是B(商业)的逻辑。要推广一种产品,传统的方式就是打广告。也就是说,产品创新只是一部分,要真正实现成功的商业化,商业创新也很重要,创业都是有风险的。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我们的模式和别人的不一样,我们是产商融结合而不是普通的产融结合。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异常发达,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和想法,剩下的都可以交给其他专业的公司来做。现在竞争中最核心的不是技术或人才,而是管理能力,对技术的管理能力、对商业的管理能力、对人才的管理能力。就像苹果一样,它自己生产的部分其实很小很小,但却赚取了大部分利益份额,就是靠的管理能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能力,然后通过商业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护城河,阶段性地获取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赢者通吃是信息时代的特色,垄断可能是其中一个侧面,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商业创新和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