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融汇:“穿透式”监管下的进阶之道
尽管已进入寒冬,然而围绕着经济相关的话题永远是火热的,尤其是持续升温的互联网金融,更成为了“2017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论坛上最吸引眼球的主题之一。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参与者众多,不仅有互联网新贵,还有老牌传统金融企业;有民营公司,还有国资企业;既有上市公司,也有创业型企业。而参与者角色的多样性,再加上监管相对滞后,使这一行业热闹非凡的景象背后暗藏风险。因此,监管必然走向前台。
如果说在监管“元年”之前,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现在则必须在划定的跑道上参赛。“穿透式”监管的出台,正如安邦邦融汇总经理朱峰所说,“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去粗取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接下来,如何在穿透式监管的氛围下重新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最大的挑战。作为安邦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邦融汇一直积极顺应监管要求,因此得以在监管新时代中稳步崛起。在朱峰看来,“从投机者思维向价值投资者思维转变,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于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服务,服务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足的领域”才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最好的进阶之道。
“穿透”原则
今年10月13日,“穿透式”监管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被首次提出。在此之前,监管层于2014年对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划定了“四条红线”,并以“四条红线”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细化的十点监管原则。而《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则给“穿透式”监管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与传统金融业务不同,互联网金融业务往往形态多样易变,不容易准确辨识业务实质。所谓“穿透式”监管,就是要从业务的本质出发,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结起来。站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角度,“穿透”原则是“从资产端、资金端、运营端、风控端、平台资质等细微层面进行监督管理,”朱峰举例,如平台的法人和高管情况、平台的实际运营数据、业务种类是否合规、内控制度是否完善等。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邦融汇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属于“后来者”,但在顺应监管方面却走在前面。“我们已经就平台的交易结构、风险架构、运营数据等,甚至包括账目、资金流、借贷合同等都与监管机构进行了充分沟通,”朱峰说道。正因为如此,在本届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邦融汇被评选为“最具公众信赖互联网金融品牌”。
回归本质
显然,“穿透式”监管的最终效果将是净化互联网金融行业,使得整个行业步入良性。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参与者回归价值投资,不仅仅是监管要求,也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产品标的收益率的逐渐下行就是很好的佐证。当下,网贷行业的平均利率已经降至7%~9%,在优质资产价格越来越低的状况之下,部分平台动辄高达15%甚至20%的利率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身处躁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邦融汇成立两年来却一直选择低调做好内功。邦融汇团队认为,“超级收益”是不可持续的短期行为。作为安邦集团“互联网”重要布局,邦融汇要做的是符合集团整体利益,并保证未来持续成长。
因而即使最严监管政策尚未出台,有传统金融背景的邦融汇也一直遵循金融机构的风控管理模式,采用信用保证保险的强增信保障方式。到目前为止,邦融汇没有出现一笔坏账情况。
而有了竞赛的轨道之后,如何在轨道上取得优势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参与者接下来的重点。而此时,在“资产荒”、资产违约情况增多等不利情形之下,如果“平台没有足够的利差获取优质资产,将无法从线上吸引投资用户,”朱峰表示,从而无法使平台良性运营,更无法取得赢利,这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与时俱进重新构筑适应未来挑战的新核心竞争力。
就邦融汇而言,自身的优势已非常明显。一方面是整合资源获取资产的能力,例如保单质押类资产,在增强了投保用户流动性的需求,同时资产本身又具有现金价值,“这实际上保证了资产的来源”。另一方面则是风控能力,不仅引入了“信用险承保”担保制度,还从制度建设、风控模式、流程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依照最严格的安全等级进行。
事实上,2017年监管细则的落地将成为优质平台发展的契机,手握“利器”的邦融汇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期待的是,无论是邦融汇还是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都将迎来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