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电商生态新模式
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光了淘宝等电商平台售假的问题,淘宝正品率最低,仅37.25%。时下电商行业热门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垂直化,导致商家打烂价格战,扼杀创新能力。低劣垃圾商品行横,商业环境恶化,电商在价格战中没有赢家,买家卖家都成为了被害者。垂直电商模式还可以走多远?GMALL面向阶层的水平切割方式将成为中国电商新希望。

垂直电商巨头的信用危机
近日,淘宝、京东为首的各大电商巨头,“荣登”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国家工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两次对网络交易平台上销售的商品进行的质量检测。抽查的9个电商平台中7个在卖假冒或质量不合格商品,问题率约为77.8%,销售非正品的网站涉及淘宝、天猫、1号店、中关村电子商城。其中,淘宝网售假情况最为严重。监测结果显示,淘宝网分布样本数量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51件样品中有32件非正品。
【国家工商总局抽检:淘宝正品率仅37.25%】国家工商总局年初公布定向监测结果:抽查的淘宝、京东、天猫、1号店等,正品率为58.7%,淘宝最低,仅37.25%;手机行业正品率仅28.57%,小米手机正品率40%,三星手机正品率0%;雅戈尔、only、雅诗兰黛、史丹利等品牌正品率低。
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从服装、化妆品这些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到化肥、润滑油等一些其他用品,质量堪忧 有人戏说,淘宝等垂直电商平台已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假冒伪劣商品集中营。其实从2008年、2014年到2015年,一号店、淘宝等都被曝光销售假货。造假售假事件频现,电商巨头信用体系崩溃在即,垂直电商模式再受质疑,到底还能走多远。
垂直电商模式能活多少天?
目前我国电商发展是行业垂直化,结果导致所有商家都参与价格大战中,价格战没有赢家,买家只会买到低廉品质的价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商家互相讨伐,追求单纯的低价格竞争,恶性循环,导致大量垃圾商品盛行。这场战役中,唯一的暂时赢家可能是让假货低劣产品继续飞的原始垂直化电商平台巨头本身。
但这种模式的电商平台还剩多少日子?信用危机已经让众多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开始醒悟。而市场上找不到有创意的商品,好品质的商品,谁愿意永远消费垃圾商品。垂直电商完全扼杀中国众多产业的创新力,好品质的商家越来越势单力薄,市场上找不到原创、高品质的商品,最终受害者依然是良心企业和消费者自己。
卖的多而又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垂直电商平台上大部分商品都没有合理的利润了,为了价格战甚至亏本卖。没有合理的利润、合理的竞争、这样的电商还能活多久?

什么是真正的电商?
以上的种种问题,归根究底,电商的本质被混淆了。GMALL的创始人张行在接受采访时候谈到:
电商的本质是什么?是渠道?体验?信息连接?都是,也都不是。在我看来,电商的本质就是营销,是一种把商品卖出去的方式,是销售的方法论。
但是,如今的电商,拼命强调产品丰富、价格低廉、物流快捷、服务美好。本质上来说,它们把自已本身当成的一件商品,而不是卖商品的。淘宝卖的是淘宝本身,京东卖的也是京东本身,而不是京东上的某件东西。这是资本导向的结果,对资本来说,淘宝就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件商品。
所谓的售后服务,不过就是通过快速处理消费者的愤怒投诉,目的是封住你的嘴。而超低价格,则只是在超烂的购物体验中,给你一个仍然愿意购买的唯一原因。而这些,对于成熟的商业文明来说,是原始人才会去研究的东西。这样的需求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是一种泡沫,最终仍然会回到商业文明的现代轨道,他们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干了些原始人干的事。为什么说电商在今天这个时代,本质仍然是营销?因为电商和营销一样,并不创造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只是一种把东西卖出去的方式,同时给消费者的购买过程,附加了体验、感觉之类的价值和意义,健康的电商,不应该是去抢夺切分商品原本有限的利润空间,而是我们能过服务、体验、营销对商品进行增值后,形成的新的利润空间。
那么,营销到底在干嘛?我的看法是,营销的本质是增值,销售才是卖东西。所以营销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感觉,顺便免费送你一件产品。营销是通过附加“感觉”来为商品增值。
今天的现实情况是,众多无脑的企业为了迎合互联网,生产出的满仓满仓不知所谓的玩意(自已从来不会使用)。在电商的世界里,充斥的不是丰富多彩的新商品,而是一种可以统称为“淘宝货”的高度同质化的东西,我们甚至无法用“品质”二字来描述其烂的程度,能配称的也就只有“货色”这俩稍带鄙意的字眼了。
人们消费这种“货色”,不存在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被那近乎疯狂的惊人价格所兴奋,人们购买的是价格本质,而不是商品。互联网投机家们,似乎永远都只有一种营销伎俩:随便拿一件垃圾,写上原价198元,现价只需9.8元还包邮,或者是10元3双、全场1折起、满30送30、你打车我付钱等等,就像在决定强奸你之前,先给你打上一剂强效春药,让你原本毫无兴致的阳具勃起,误以为自已真的很“需要”,从而兴致勃勃地委身配合呻吟。
这种廉价春药,企业从习惯性滥用到慢慢依赖,消费者也乐于主动配合服用,变成一种新的慢性病症:消费感官无能依赖症及品味混乱并发症。

GMALL面向阶层的水平切割方式成就电商健康商业模式
2015年开始,一个新兴移动购物平台——G.mall开始在朋友圈高频曝光,引起电商行业的关注。时下电商行业热门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垂直化,但G.mall却一反常态,采用面向阶层的水平切割方式,定位“中产百货”,走全品类、精品化、VIP服务路线,产品满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全方位生活所需,直接瞄准中国1亿新兴中产阶层,为他们提供24小时优质生活解决方案。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新中产阶层已达1亿人,购买力规模达5万亿!他们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必须要在所在的城市拥有一套80平方米以上的不动产,以及10万元以上的家用车,这是最起码的安全感。至于年收入,15万元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分界线。
有稳定的收入做为基础,他们的购物目标明显宽泛化,且大多数的钱花在了“享受型”消费,而非“刚需型”。同时,良好的教育也让他们习惯“向上看”,购物行为相较于一般消费群来说,对“感觉”更加注重,而目前整个电商行业一味追求的低价、性价比、补贴、返利等,对强调“感觉”、“品质”的中产阶层来说,很难让他们产生强烈购物冲动,更无法产生忠诚度。
是的,中产阶层不缺钱,市场也不缺产品,缺的是兴趣。
G.mall的策略,是通过产品、服务、品牌、体验四个维度来全面提高附加值,满足中产阶层对“感觉”的需求,并一反常态,提出四不原则:不打折、不推销、不迎合、不取悦,通过主动提高产品成本、服务成本、创意成本、体验成本,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竞争模式:低渠道成本+高产品成本+高附加值+合理定价,从而避开了电商无底限竞价的红海市场,开辟出一块全新的“高价值电商”的蓝海市场。从今年四月份上线试运营以来,已累计完成10万件订单,积累了7万位顾客,上架300多个独家专售品牌,1500多件优质商品。

GMALL倡导电商美好商业情景:企业负责生产商品,GMALL生产“感觉”,消费者负责享受
GMALL创始人张行说:“一切不是为了追求享乐的商品,都是耍流氓。在我看来,人类除了空气、阳光、水、土壤是必需的,其它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消费行为,大都是出于情感方面的自我享乐,满足的是精神及感官层面的追求,比需求高级多了,“需要一个女孩”这句话很下流,“追求一个女孩”就很上流,不是吗?”
G.mall为商品增值的东西,是一些情感、质感、性感之类的东西,我相信,只有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又妙不可言的东西,才是我们愿意掏更多钱去买的原因。
新品牌进驻G.mall,首先是为了能让产品增值(对成熟大品牌来说是保值),消费者来G.mall购物,是为了买一种工厂无法生产的东西:感觉,有时候,它比产品本身要值钱得多。所以,在G.mall,工厂只负责生产货,GMALL来生产“感觉”,消费者负责享受,其乐融融。

生活,不只是活着!
欢迎你拿着好产品进驻G.mall,我们来为你的产品增值,你赚产品的钱,我们赚感觉的钱,消费者来买有感觉的产品。这,才是美好的商业!
结语:在如今依靠疯狂融资烧钱、杀价补贴的电商行业中,G.mall这样的经营策略,反而带给行业一些惊喜和希望,也给了消费者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目的地,清凉自在。G.mall能成功突围吗?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