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体育入口 智美落实体育+全产业链
全民跑步运动声势渐热!跑步也被越来越多的动运品牌寄予了产业发展厚望。因为在跑步之前至少要买一双跑鞋等一些运动装备,这也是运动与产业之间最简单的那层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层关系正在被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之外,“体育+”正在成为另一个亟待发掘的金矿。国务院发布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46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10年,中国的体育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窗口期,而对比美国不难发现,过去10年来,美国的体育产业在所有产业的GDP排行中一直位列第一,超过了以微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产业,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未来更值得觊觎,因为中国有超过美国更多的人口。
但是,撬动这一庞大产业的支点会在哪里?《中国经营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智美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任文。
跑步何以成为“入口经济”
《中国经营报》:现在几乎是全民跑步运动时代,你认为路跑能在国内发展起来的背景是什么?路跑的发展对体育产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会带来怎样的商业价值?
任文: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在奥运会后才真正形成的,2011年有了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政策支持,就是体育文化产业从原来的禁止外商进入成为了鼓励外商进入的一个领域。也就是在这一年,智美通过竞标拿下了广州马拉松的承办权,接下来2012年拿下了杭州马拉松,在第三年拿下了一些世界其他的路跑项目在中国的运营权。
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认真地研究了中国的路跑市场之后得出,路跑将是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第一个发力点,从整体的数据调查来看也的确如此,当前中国体育产业最大的参与人群,最大的盈利点,最大的市场当量和空间都在路跑这个产业上。
对比美国市场也能给我们很大启发,2003年,体育产业已经雄踞美国所有产业榜榜首,并在接下来的十余年时间一直未被超越,包括以微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产业都没能撼动体育产业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实际上就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人们的娱乐方式将进行一次全面的升级,就是由原来观赏型的娱乐转换成参与和互动式的娱乐方式。而这种参与互动的方式,在互联网发展之后,也为两个产业的交通跨界提供了巨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2011年我们进入路跑市场的时候,中国人均GDP大概4800、4900美元左右的样子,正是跨越人均GDP 5000美元的临界点,在我们看来,体育产业将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后一个爆发点,也将是真正的一个最大的蓝海,这是我们当时决策将主要精力放在路跑产业上的一个重要背景。
不仅如此,美国路跑产业也是所有的体育产业里边细分市场最大的一块,它一年有700多场马拉松,而中国只有53场,美国整个跑友,一年在跑步上的人均消费大概达到1100美元左右,这些消费包括参赛、旅游、装备等等,这恰恰也就是跑步所撬动的体育产业经济。
目前国内通过运动撬动的体育产业的经济规模还是很低的,主要是整体运动人口还非常少,但在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今天,它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提升空间。路跑推动国内体育市场的潜力在于:首先它的入门门槛最低,其次从运动项目来说,路跑是高频的,因为它不受场地限制,适合我们这种体育文化基础不太结实的国家,第三路跑在中国是一个有运动基础的项目。目前在智美,有IP(版权)的项目路跑成为了我们体育赛事运营项目的第一大产业。
《中国经营报》:你怎么看路跑未来的收入模式?
任文:在国外成熟的模式当中,整个体育赛事40%左右来自于版权,有30%大概来自于赞助商,有30%是来自于B2C的用户,基本上是这样一个433的结构。当然有我们国家体制的一些特性,我们可能短期之内在版权方面形成收入是相对比较难的。按照2014年年底的数据,国内B2C方面的收入应该是10%以内。
目前国家提出5万亿这个庞大的市场,将来一定要靠老百姓的个体消费去拉动,那你就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去诱导消费,去激发这些个体用户的消费。
不过,一个重要的前提仍然是要有更多的参与者进来,才有更多广告效应,广告商参与了,承办商才盈利,盈利了我们才能去做产业链,产业链起来了,参与的人更多,广告商更多。
目前,美国人口中30%是有运动习惯的,正是这些人口成就了美国强大的体育产业。按照国际标准来说运动习惯就是一个礼拜有三次维持一个小时的运动,目前国内这样的人口不超过2000万,所以,未来产业规模的做大,服务需求的产生,都在于这个有运动习惯的人口的增加。国内最有基础的运动就是跑步,这也就是为什么跑步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入口经济的原因。
更大的价值在数据
《中国经营报》:你真正看中的是这些数据?
任文:对。你不掌握到全中国运动人口的数据,你就不可能把产业做起来,作为一家体育的公司,你必须要把运动的人激发起来,要快速的使运动的人口打开,这个产业规模的市场才能打开。掌握了运动人口数据,未来可以用这些数据再去做数据营销,或是在这个数据基础上去选择更大的产业规模。
《中国经营报》:这也意味着,藉由跑步这个入口,可以获取一个广大的参与运动的群体。大数据时代,你们如何获取这些人群的数据,并进一步开发出相应的服务产品?
任文:目前智美形成了包括大众参与的群体性项目,半专业性项目,专业性项目组成的金字塔式的赛事运营体系,一年整体运营比赛的场次将超过1300场,直接参与的人口超过1000万人。目前这1300场赛事的报名都是通过智美旗下的动乐网进行的,作为第一数据来源。
不过,只有线上数据还是不够,因为报名是个低频事件,一年用一次,两年用一次,是不解渴的,要解决高频的问题,建立用户黏性,就不定期需要用你的赛事、用你的服务、用你的场馆运营把这些事串起来,所以动乐网设计了服务功能和社交功能,比如一方面解决运动场馆预约的问题,另外提供社交圈大家可以去约人,比如爱篮球、爱约跑、爱足球等这样的约战平台,同时还可以提供裁判服务,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些寻求服务和进行社交的网络足迹,本身就是未来体育产业进一步开发的大数据基础。
《中国经营报》:“体育+”就像“互联网+”一样,给体育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你能否谈谈未来国内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出现怎样的格局?
任文:“体育+”实际上这个词是美国的一个翻译,2014年12月18日在智美的战略会议中我提到过,说白了就是体育+产业,因为对体育整体的产业链,可能大家现在熟识的还是赛事,但是除了赛事之外,赛事+运营,体育+场馆、体育+保险,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金融,实际上它整体的产业体系是非常长的,还有最大的一块就是体育+服务。目前中国的“体育+”还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其中最核心的仍然是赛事,是项目,因为首先它有赛事、有项目,才有后边一系列的+。
深度 把控入口才能控制产业
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家装,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社区等等,每一个“互联网+”的背后,都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那么,当“互联网+”碰到“体育+”这个5万亿元的市场之后,又会催生出什么呢?
众所周知,“互联网+”看重的是流量,而“体育+”看重的也是运动人口的增加,在这个问题上,两者不谋而合,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增加的运动人口到底能带来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产业收获。
坦率地说,智美的商业模式可能跟BAT的商业模式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都是抢占一个平台作为入口,切入到最广大的用户群,BAT抢占的是搜索、电商和社交,而智美抢占的则是体育,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群价值。
差别在于,BAT的江湖地位已经巩固,而智美则不过仍然是靠作为一个香港上市公司来打造品牌的阶段。不过,诚如任文在提到中美体育文化产业的差别时所说到的,“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因此体育规模的体量虽大,但没有托拉斯的产业,大家形成了各自割据的一个状态,项目上的各自割据,区域上的各自割据等等。但在中国,体育产业在互联网的时代之下获得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是智美、中体这样的上市公司,要么是太多小的公司,大家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任文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像智美、中体这样已经获得了太多资本、资源优势的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一旦把控住了入口,那么,它对一个产业的控制力可能就是巨大的。
那么,智美所抢占的体育入口下,这些用户人群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它对运动品牌企业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些运动品牌企业包括了安踏、特步、李宁、耐克、阿迪这些跑鞋以及服装企业,还包括与跑步或相关体育项目有关的其他的装备厂商,运动人群的增加,势必会带动这些运动品牌的销售。
其次,它对体育场馆的运营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智美旗下动乐网显然已在尝试将这些散落的场馆资源如何通过互联网的发展盘活起来。
再次,它将带来保险产业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保险经济的社会,运动就会有风险,就有保险存在的必要,而市场上缺少更多运动型保险产品等细分险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于足够人群的大数据积累。
不仅如此,这些数据更大的价值还将体现在医疗和金融领域。目前,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包括TCL、美的在内的家电企业都在抢滩智慧医疗的市场,这个市场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更多人口的健康数据和体征数据,如果智美能在后台对相关人群的运动数据做保存和积累的话,它就将拥有国内最全面,最广大的数据基础,而医疗大数据的未来和前景众所周知,马云就说过,中国的下一个首富将出现在健康产业之上。与此同时,体育+金融也将产生诸多的想象,无论是基于运动装备的消费金融,还是产业金融,有了庞大的人群作为基础,就都有了设计和运作的空间。
毋庸置疑,“体育+互联网”很可能创造出许多新的产业机会或商业模式,但它的前提仍然是足够的用户群,这也是入口经济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弄明白了这点,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全民跑步运动会这么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都在支持跑步运动,或者,这是另一种抢羹用户市场的机会。
现任智美集团董事局主席及执行董事,中国体育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从2007年创建智美至今,率领智美成长为中国第一家整体上市的综合性体育产业集团,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体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引发市场强烈反响。
老板 秘籍
1路跑的产业前景?
当前中国体育产业最大的参与人群,最大的盈利点,最大的市场当量和空间都是在路跑这个产业上。
2未来的商业模式?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是靠几个有影响力的赛事赚几百万元转播费就能发展起来的,它需要的是更多人员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