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复制浑天仪 让传统文化瑰宝走向世界
今年9月,受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邀请,吴敏将带着他复制的浑天仪亮相米兰世博会,向世界推介浑天仪这一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对于吴敏来说,浑天仪的复制凝聚了他和团队成员的心血,也是他们这群爱看星星的“老顽童”梦想照进现实的结晶。
吴敏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演示自己复制的浑天仪(7月16日摄)。
回忆起自己复制浑天仪的初衷,吴敏说一切都是开始于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那座明代浑天仪的一面之缘。“那是现今存世最早的浑天仪,是明朝正统7年制造的,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吴敏对多年前的那次参观印象颇深,“四条振鬣欲飞的蛟龙拱起浑仪,青铜制的方梁架上雕有各式花纹,威严中充满神秘感。”小时候,父亲经常对着星空给吴敏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浩瀚的银河曾给他带来无限的遐想,也让他从小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复制版浑天仪上的蛟龙栩栩如生(7月16日摄)。
从南京回到家乡南通,吴敏展开了对浑天仪这一古老的天文测量仪器的系统研究。“公元前52年,我国天文学家耿寿昌就制作了第一架浑象,这是浑天仪的前身,东汉的张衡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子午环和地平线环,能够很好地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浑天仪。”聊起浑天仪,如今的吴敏如数家珍,“浑天仪环球部分的赤道装置要比西方早500年,底座部分则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浇筑和浮雕工艺的高超技艺,它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吴敏(左一)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向游客介绍复制的浑天仪(7月16日摄)。
“存世且还可以运转的浑天仪已屈指可数,制作工艺也濒临失传。”从事文化传媒产业的吴敏越深入研究浑天仪,越对浑天仪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忧心忡忡。2011年年中,吴敏和三位好友聊起自己想复制浑天仪的打算,得到了好友们的坚定支持。之后,志同道合的他们花了近一年时间深入北京天文馆、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搜集查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又耗费数月跑遍了全国二十多家加工点,与专家和工匠商讨制作流程。
吴敏(左一)和团队成员黄鲨元(左二)、王芸芳(左三)、丁元贵与复制的浑天仪合影(7月16日摄)。
“简单的复制外观容易,但难的是保证浑天仪的测量精度,还要做出龙的神韵,赋予浑天仪以生命。”吴敏告诉记者,为了达到原汁原味地呈现,他们在试制的过程中屡次失败,毁掉过十多个不成功的作品,1比1大小的浑天仪做出来时,他们足足花了两年时间。
工匠在一处加工点组装浑天仪复制品的环球部分(2014年2月22日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复制出的浑天仪甫一面世,就艳惊四座。2014年,该座浑天仪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斩获“国艺杯”金奖,同年在中国民族精品博览会上被授予“中国民族精品”荣誉称号。吴敏说,浑天仪在南京青奥会点火仪式上的隆重亮相,更加坚定了他传承浑天仪制作工艺,推介以浑天仪为代表的古天文仪器的决心。
一位小朋友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被吴敏制作的小型浑天仪吸引(7月16日摄)。
目前除了浑天仪,他们也在复制地动仪、日晷、水运仪象台等五十余件古天文仪器,并将在南通等地筹建中华时间雕塑主题园,同时,在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的支持下,大型纪录片《探天神器浑天仪》也在筹拍过程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做大量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吴敏(左)和好友丁元贵在商讨浑天仪复制的改进方案(7月16日摄)。
吴敏感言,“正是对星空的迷恋让克莱德·汤博发现了冥王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一方面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吸引、启蒙更多的孩子们去仰望宇宙,探索天文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