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嘉辉-社会融资激增的背后
现在随着企业和个人融资渠道逐渐多样化,各种融资方式层出不穷,而相对于贷款的不确定性,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更加全面和客观。而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页更加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发展。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类信贷表外融资在企业融资渠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壮大。如今监管层并没有严厉打压影子银行体系,而是采取规范化的疏导策略,引导其合理发展,所以各种表外渠道仍然畅通。因此,表外融资的急剧萎缩并不是正常的经济现象,童嘉辉老师分析称,这种情况可以解释为几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增速下滑,总需求疲软无力。今年1至4月投资累计增速下滑至12%,创最低水平;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0%,较年初下降1.9个百分点;5月出口增速同比下降3%,进口同比下降17.6%,进口大幅下滑亦说明内需疲软。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同步下滑,导致企业投资的信心明显回落,也从侧面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
童嘉辉老师强调,当前这种需求反映了经济的活跃度和企业对前景的信心,目前虽然央行通过连续降息降准以及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定向宽松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但从根本上来说,信贷是需求拉动的,而非资金供给推动的。资金供给再充裕,融资成本再低,若企业判断投资盈利前景黯淡,也不会去贷款增加投资。还有一种可能性,即在经济相对低迷时候,企业通过低成本贷款去替换以前的高成本贷款,或以资金归还贷款,去杠杆操作,在经济低迷时留存实力,蓄势待发。
童嘉辉老师认为,要理顺利率传导机制,真正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仍需通过结构性改革,促使新兴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业、僵尸企业,激发企业活力。
标签